|
中華民國一一一年(2022 年)六月六日出版 裝甲列車,係指裝備機槍、大砲及旋轉砲塔,沿著鐵軌高速移動的火車,其運載量與強大火力能支援友軍,並造成敵軍極大的損失與震撼。從十九世紀末開始,裝甲列車便已在戰場上馳騁。民國成立後,中國的鐵路建設漸成氣候,先前在俄國內戰中的裝甲列車部隊也逐漸引進,成為軍閥們的作戰利器。自此,裝甲列車參與了一場場的軍閥衝突。然而,飛機與坦克的出現,震撼了只能仰賴鐵軌移動的裝甲列車之地位,並在之後的對日作戰中敗下陣來。儘管國民政府仍希望其能在接下來的國共內戰中發揮影響力,但此時裝甲列車的影響力不再,只能逐漸消逝在歷史的舞臺上。本期將透過詳細的圖文介紹,為讀者重現裝甲列車馳聘沙場的英姿。 本期特稿 消失的鋼鐵巨龍:民國時期國軍裝甲列車部隊略史(上)(文/郭冠佑) 裝甲列車在民國歷史上又名鐵甲車、鋼甲車,是一種行駛在鐵路上的大型陸軍武器,車上備有機槍、大砲與旋轉砲塔,最大的優點在於行駛速度快,可以在停止或行進中進行不間斷的射擊,火力強大又容易集中,還可對敵軍產生較強的震憾力,因而被稱為「陸戰軍艦」。主要用於對鐵路沿線的友軍部隊進行火力支援,或用來運輸人員與軍需物資、充當前線的高級指揮部。真正意義上的裝甲列車,出現在十九世紀末的波耳戰爭中,之後很快被引進國土廣闊的俄羅斯。一九○四年日俄戰爭爆發後,一直到一九○五年四月十九日間,俄羅斯帝國製造裝甲列車一百五十輛,一台就重達十四噸。 歷史與人物 「五四青年」顧頡剛(文/潘光哲) 報業史話 張公權與中國銀行報刊(上)(文/馬學斌) 胡適研究 胡適與北大赴日考察團的出訪交流(文/張耀杰) 白色紀事 濁水溪畔喑啞的老人——原日本赤色救援會殖民地對策部幹部廖清纏(上)(文/藍博洲) 紅色記憶 「四.一五」築路隊與「馬盟」案(文/裴毅然) 歷史與現場 戴笠、梅光培與鮮為人知的「柚群藏雷」刺蔣案(下)(文/孫雨聲) 東南亞史 一九五○—七○年代臺灣與泰國之軍事關係(下)(文/陳鴻瑜) 追思懷念 溫柔的強人——端木愷校長(文/余惠芬) 史料與史學 中央工作日記(一九二)(文/阮毅成 遺作) 當期雜誌線上訂購>>博客來網路書店 電子雜誌>>HyRead eBook |
© 2021 傳記文學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:+886-2-8935 1983 傳真:+886-2-2935 1993 |